作為傳統煤炭企業,山東能源集團去年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位列72名。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背景下,山東能源集團如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中能傳媒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偉。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李偉
記者:傳統煤炭企業該如何向“新”轉型?能源行業如何夯實能源供應保障基礎、提升能源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李偉:今年,我向大會提出了四項建議,其中之一就是關于加快推動傳統煤炭企業向新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的建議。傳統煤炭企業新能源產業發展基礎薄弱,但轉型發展愿望迫切、任務艱巨,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推動傳統煤炭企業向新能源企業轉型發展,逐步發揮煤炭企業在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過程中的新能源作用。我的建議是,支持煤炭企業在礦區塌陷地建設集中或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項目,簡化新能源調整征用地手續;支持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分配海上風電等新能源開發指標。
就整個能源行業來說,我認為,夯實能源供應保障基礎、提升能源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需要把握以下三點。
其一,有序做好傳統能源產業調整。傳統能源逐步退出應該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之上。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考慮、統籌謀劃,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減量替代。同時要加快煤炭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攻關,釋放優勢產能,切實發揮煤炭的兜底保障作用。
其二,加大新能源產業發展力度。加快做大光伏、風電等裝機規模,積極發展先進核能、氫能、新型儲能等新興能源,加快破解可再生能源供能不穩、儲能技術未實現規?;瘧玫燃夹g瓶頸,鍛造新能源產業的長板。
其三,推動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優化組合。我國清潔能源持續擴容,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正加快構建,能源結構由“一煤獨大”向“多能互補”轉變是大勢所趨。立足新型能源體系建設需要,促進煤炭等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協同發展,推動煤炭與清潔能源技術、產業與模式有機融合,互為支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
記者: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創新方面,山東能源集團重點開展了哪些工作?
李偉:近年來,山東能源集團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投入研發費用180多億元,承擔或參與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課題)26項,榮獲省級及以上科學技術獎580余項,累計建成5個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80個省部級研發平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提供了科技支撐。其科技創新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產業鏈。山東能源集團與華為成立了聯合創新中心,發布了全球首個能源行業商用AI大模型-盤古礦山大模型,涵蓋煤礦9大專業40個場景。聚焦智能開采,著力打造智能開采實驗中心、人工智能訓練中心,先后突破典型應用場景AI智能控制、高精度國產化慣導系統等關鍵技術,建成9處首批國家智能化示范煤礦、27處符合國家智能化示范標準的煤礦?,F有智能采掘工作面130個,智能開采產量達到86%。
二是煤炭清潔轉化技術取得突破。山東能源集團突破了大規模水煤漿氣化技術與裝備研發,建成了2000噸級廢鍋-激冷型、4000噸級超大型氣化全球首套示范裝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醋酸酯裝置節能降耗、費托合成尾氣回收、甲醇裝置高效精餾等一批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取得顯著成效。另外,集團還大力發展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的技術產業,研發食品級二氧化碳,得到廣泛應用。
三是新能源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山東能源集團積極拓展省內與省外兩個市場,大力推動新能源資源獲取,有序布局一批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等綠電項目,海上與陸上風電、集中與分布式光伏等產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跨越式突破。目前投運、在建、擬建裝機規模120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規?;瘧?12米國內最長柔性葉片和230米國內最大直徑風輪,創出15項行業第一記錄,發出山東省平價海上風電第一度綠電。聯合成立氫能源產業聯盟,與中國石油大學合作共建新能源學院,建成氫氣提純裝置和國內首座綜合能源補給站。
記者:山東能源集團未來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何考慮?
李偉:山東能源集團將超前布局一批原創核心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搶占行業技術制高點,塑造新優勢、增強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目前,山東能源集團錨定了以下發展方向。一是煤炭產業智能高效。加快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開發應用一批人工智能場景,實施慣導定位、智能綜放、復雜地質條件智能開采等核心技術攻關,力爭建成更多智能化礦井。二是電力產業結構優化。把握煤電逐漸從主力電源向支撐性、調節性電源轉型趨勢,實施“三改聯動”,提高穩定供應能力;積極參與“外電入魯”通道等電力源、網、儲布局與建設。三是新能源產業綠色低碳。加快樁基式海上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研發漂浮式海上光伏發電試點項目方案,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方案和開發模式;持續加強地熱、氫能等清潔能源研究,探索實踐碳資產管理、綠電綠證交易等,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
來源 | 中國能源新聞網 作者 | 蘇偉
評論